殷墟的中心是宫殿区和王陵区。宫殿区在洹河南的小屯、花园庄两村及其周围。1958—1959年,在小屯村西约二百米进行考古钻探,发现一条南北向的大壕沟,1986年再次钻探,基本弄清了它的形状和走向。此沟北接洹河,南至花园庄西南角即东折,一直向东延伸到洹河内。而洹水自西向东流,到小屯北即折而南行,宫殿区即在这河湾内的高地上。当时由洹河和壕沟把商王及王室成员的居住区与其他地区分开,并起到防卫作用。
殷商的宫殿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方形、凹字形、凸字形等多种,以长方形最为普遍,门以朝南为主,也有朝东的。殷商时期的宫殿通常都是高台建筑,即宫室坐落在一整片夯土台基上。往往是建筑面积愈大,台基愈高。高台建筑的目的,在于防潮和通风,达到高爽明亮的效果。由于宫殿较高大,对于承重的柱、础亦较讲究。
殷墟宫殿建筑,多为“四阿”式的顶,即屋顶是四面坡式。宫殿的屋簷,有的是单簷,亦有重簷,后者古文献上称之为“四阿重屋”,“重屋”增加了屋面的出簷深度,保护了墙体、防雨、防晒、保证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又避免了屋盖过于硕大有损宫殿高耸形体的缺陷,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成功的创造。这项建筑技术,成为以后三千余年主体殿堂建筑的定制。当时宫殿的屋顶上还铺上茅草,保温隔热。现今在殷墟博物馆内,在原乙二十基址上,根据古建筑学家杨鸿勋的设计,复原了一座“四阿重屋、茅茨土阶”的宫殿,气势雄伟、巍峨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