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自两汉佚名的《十五从军征》
译文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注释一时:一会儿就。饴:同“贻”,赠送。
赏析此句语言质朴,情真意切,刻画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
完善
原文
佚名《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遥看 一作:遥望)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东向看 一作:东向望)
译文及注释
译文年少时就从军出征,老了才得以回来。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哪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现在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拿着捣掉壳的野谷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始:才。归:回家。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十五从军征》晋代已入乐。在它被用为横吹曲辞以前,是否曾入乐,已难查考。这首诗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
参考资料:完善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86
简析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此诗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揭露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其诗境被怨愁情绪所弥漫,基调极为悲凉。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很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6733篇诗文 ► 8601条名句
完善
猜您喜欢
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
——惠洪《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醒世恒言·卷十七》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王国维《采桑子·高城鼓动兰釭灺》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
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乐婉《卜算子·答施》
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孙子兵法·行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