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纪胜》日本藏家扉页注
当然,周凯这一生最杰出的成就在于他对台湾的治理。前面说过了,道光七年,周凯的母亲去世,根据当时的规定,他得辞职在家丁忧三年,所以一直到道光十年十月,周凯都是赋闲在富阳的家中,或者四处游历访友。丁忧限期刚过,他立刻被任命为福建兴泉永道。十月初周凯从富阳出发,十一月抵达厦门任职。
为什么朝廷这么急着让他二次出山呢?因为当时的台海局势十分混乱,“海中盗贼窃发”,“台湾余孽未除”,“海贼日有汹汹之势”,急需一名能干的官吏去安抚镇守。在当时林则徐等重臣的心目之中,周凯是当仁不让的人选。
道光十一年冬,澎湖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飓风,周凯于次年二月赶赴澎湖,他遍访澎湖诸岛,亲自发放赈费银近一万两,六万多灾民获其恩惠,澎湖人对他感激不尽。
《澎岛赈灾》(作者黄璞,现收藏于厦门博物馆)
在周凯门生黄璞所绘的《澎岛赈灾》中,他把赈灾的整个过程记录了下来:“澎湖,孤悬大海中。辛卯冬,飓风为灾,明正文报实达,檄予赈之。遍历诸屿,阅月乃归,得诗百有余首。”
周凯有写诗和绘画的习惯,他的诗文和画作都是我们现在研究200年前台海关系的重要史料。
《澎岛赈灾》(局部)
道光十二年七月七日,周凯和杨雪菽、孙云鸿等人登上厦门第一高山洪济山。洪济山绝顶有观日台,相传为郑成功所筑。周凯隔海东眺,“观云海,可见台湾诸山,真奇观也”。当时的他绝对不会想到,一年之后的这一天,他会站在台湾岛上。
《云顶奇观》(作者黄璞,现收藏于厦门博物馆)
道光十三年六月,周凯被紧急任命为台湾道。当时台湾的匪情已经十分严重,把周凯派过去就是去灭火的。周凯于七月七日到任,立刻部署捉拿余匪。期间发生过几次小的动乱,都很快就被扑灭了。但是到了十月初,周凯发现了一种很不寻常的现象,“钱价一日顿涨三倍;四远居民,纷纷搬移入城;谣言纷起,不知所自”,这恐怕是要出大事情啊!
周凯派人加紧排查,终于在十九日抓住了一个叫林振的盗匪密探。经过连夜审讯,从林振的口中供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原来盗匪已经在城中暗藏了数百人,相约二十二日一同举事。
得到这个消息后,周凯立刻命人连夜搜城,根据林振提供的线索,抓住了五十多人。第二天一大早,镇军张琴率部队直扑匪巢,抓获匪首张戆成。至此,扰乱台湾多年的匪患终于被肃清了。这一天是十月二十日,当天周凯卸任台湾道,恢复兴泉永道。
这是周凯第一次担任台湾道,从七月七日上任到十月二十日卸任,总共也就一百多天,完全是临时工性质。但周凯到台湾绝不是来打酱油的,多年匪患一平了之,台湾人民从此有了安居乐业的生存环境。
道光十六年八月,周凯再次被任命为台湾道。中秋之夜,周凯邀请好友们在玉屏书院吃饭,这顿饭既是赏月又是饯别,主客尽兴而散。
席间,周凯的学生黄璞(黄荆山)拿出他画的十二幅画,分别记录了周凯在福建兴泉永道和台湾道任上的事迹,命名为《闽南纪胜》。周凯想好跋文,由好友钱塘人钱堃在十二幅画上手书,并加盖上“云皋”、“臣凯”、“周凯之印”、“云皋书画”等印章。
《玉屏夜宴》(作者黄璞,现收藏于厦门博物馆)
十一天后,周凯踏上了前往台湾的海船。此行距离他上一次去台湾已经间隔了三年。坐在海船上,忍不住回忆起那惊心动魄的一百天,每一个细节都历历在目,犹如昨日。
“十三年,癸巳秋,檄署台澎道事,时当初靖,搜捕余孽逃盗,按法袅斩百有余人,凡五阅月。往返重洋惊涛骇浪间。今又奉檄东行,追忆襄游,恍然在目。”(《台海扬帆》题跋)
《台海扬帆》(作者黄璞,现收藏于厦门博物馆)
之所以让周凯重返台湾,同样也是出于灭火的需要。台湾夏秋两季缺雨,导致米价飞贵,盗匪造谣抢粮的现象频发。嘉义人沈知抢劫冬粮馆,杀害官兵,竖起谋逆的反旗,他北边的陈燕、南边的吴幅等人,也纷纷纠众响应。面临如此困局,周凯又拿出他雷厉风行的作风,会同镇军达洪阿将各路盗匪剿平。
道光十七年三月,周凯出巡全台,他“历各厅县,密事周访,不惮劳勋”(《厦门志▪周凯墓志铭》),深入了解民情,甚至到达了前任都不曾到过的台湾最偏远的地区噶玛兰。回来之后,他根据这一次出巡的所见、所闻、所想,写下了“详陈利病,切中肯綮”的治理台湾的“兴革事宜”。
然而这一次出巡,给周凯的健康也埋下了隐患。他在出巡途中不幸染上了岚瘴,回到寓所之后又不顾劳累操心政事,病情日益加重,最终于七月三十日,在任上“尽瘁以卒”。
周凯从政26年,忠诚勤奋,殚精竭虑,公正清廉,为民谋福,留下了许多值得人民怀念的篇章。在台湾地区,他的影响尤其深远。近年来,台湾文史界将他的文集选编成《内自讼斋文选》印行,反响巨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